3月理论学习: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方向与实践进路

作者: 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20242025 学年第 学期

内容

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方向与实践进路

时间

2025.3

形式

自主学习

单从有没有“劳动”这一字眼看,在《纲要》中,似乎只有“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高度相关,然而前者却被确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也正是如此,不少人也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被狭隘化为“技术教育”的嫌疑。然而,在《纲要》中,与“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列存在的“社区服 务和社会实践”,在过去的文件以及当前学校实践中,却是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或形式之一而存在的。如此,是否可以认为,在这个时期的政策文件中,“劳动教育”已然变换了“身份”,或者说,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概念”,而非“劳动与技术 教育”这么简单?又或者说,从这一时期开始,是否综合实践教育在政策层面被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更合理的定位?进而意味着劳动教育的内涵、内容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关于这些问题,相关政策尚缺乏明确的回应。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更合理的定位是什么?意义什么?

在于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传授劳动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记录人:黄莉莎

就此看来,围绕同期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讲话,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文本,帮助学校确切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向,便是消减劳动教育发展障碍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从前文分析看,劳动教育之所以薄弱,除了“政策”与实践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转化机制外,还来自两个更为复的问题:一是教育场域中劳动教育整体重视氛围的淡薄;二是相关资源建设的匮乏。前一个问题主要涉及家、校、社的协同、配合,后一个问题则涉及劳动教育能不能作为“劳动技术教育”来开展,以及政府能否就劳动教育的薄弱点进行充分的资源配给。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两个难题—比如,在不影响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其重视、支持劳动教的发展;在避免劳动教育“技术化”的前提下,凸显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价值—便也是当前劳动教育摆脱薄弱之困的关键。

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现象。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要通过劳动过程实现提升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古人曾说,“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在劳动教育的推进中,要警惕“直接用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片面化问题,明确劳动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杜绝“重劳动轻教育”甚至“只劳动不教育”的情况。尤其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注重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形成,为幼儿劳动品格、劳动观念的塑造夯实基础。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中做好方案设计,让幼儿在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中,领悟辛勤劳动的价值,珍惜劳动成果,体现“以劳守义”的劳动教育价值。

记录人:郑烨

劳动既创造世界也创造人。从“劳—育”结合的视角看,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还在于对学生全面的人格培育。正如有学者所言,“新时代劳动教育包括了广义的实践活动,具有统领和联结 多种教育形式与内 容 的综合育人功能”[11]。这意味着,一方面,被冠以“劳动”的教育、实践、活动需集“育德”与“育能”于一体,使学生不仅  拥有“灵巧的手”“聪明的脑”,能创新、善思维,还对劳动、劳动者持有一颗“温暖的心”[12],有爱心、懂尊重、爱劳动、能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即提出,新时代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13]。另一方面,普通的学科教育需注入“劳动”内涵,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比如积极的劳动态度,能支撑学生思维、想象、探索、创造的智力兴趣、实践兴趣,尊重、理解他人、接纳社会的情感与意识等—创造必要的空间。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生存与生活所必需的人格、能力与素养—比如使学生形成理智学习需要的思维与认知能力适应就业世界需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适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等[14],也能更好地回应政策、文件中强化“劳育”、转变劳动教育“身份”、降格技术教育背后的深远意味

劳动教育要把握“整体育人”,超越“单一课程”思维。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相比于过去曾经开设的手工劳动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术课,当前的劳动教育已经上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育人手段,不能只从一门课程的角度去理解。开展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既要开好专门课程,又要注重全科渗透,在完成劳动教育每周一学时的课程任务基础上,注重挖掘各学科课程蕴藏的劳动元素,打造衔接互动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实现“润物无声”的劳动育人成效。

 

记录人:陆婳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