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系”到“观念”:自然主义观照下幼儿生态启蒙活动群的开发研究》2025.9课题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9-26 点击数:

                                       小果园里诞生生态认知观察量表,破解《指南》落地难题

一棵果树,如何真正让孩子理解生态循环?一场教研活动给出了从模糊目标到可观测行为的破解之道。在幼儿生态教育中,孩子们普遍认为果树哭时会掉叶子施肥越多果子越甜摘果不会影响大树——这些看似可爱的童言背后,是幼儿生态认知的年龄特征误区。

2025年9月26日上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从“关系”到“观念”:自然主义观照下幼儿生态启蒙活动群的开发研究》课题组,以小果园中的生态智慧为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在华盛幼儿园展开,教师们试图破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生态教育领域落地难的问题。

活动开始,首先呈现了观察数据小班幼儿76%存在拟人化泛灵论,中班幼儿68%表现出单向因果思维,大班幼儿52%对生态系统理解有盲区。我们班孩子坚信果树哭时会掉叶子。一位小班教师分享的案例引发共鸣。这反映了幼儿生态认知的典型年龄特征。主持人指出,这些问题与《指南》中各年龄段科学探究目标存在明显偏差。如小班活动未达成感知生命特征的目标,仅停留在指认而缺乏观察;大班活动则偏离理解生态平衡的目标,幼儿未建立循环认知。82%的活动方案在使用感知了解这类模糊词语。主持人展示的调查数据揭示了问题的核心。

一位教师坦言:我写道要培养幼儿探究兴趣,但用什么指标证明兴趣产生了?是提问次数还是观察时长?我没细化过。这反映了多数教师在将《指南》目标转化为可操作活动时遇到的困惑。73%的教师承认难以将《指南》中的物质循环等抽象目标转化为大班幼儿可操作的任务。同时过度依赖统一活动设计导致小果园活动同质化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开发了《小果园生态认知观察量表》,为不同年龄班提供了具体的观察框架。感官描述(果子是什么颜色)、关系解释(为什么叶子有洞)、系统推理(没有蜜蜂会怎样)。这一工具让教师的观察有了明确依据,避免了主观判断。

最终达成了共识:少用感知培养等虚词,目标必须包含行为动词、量化标准和证据形式。这一转变使生态教育从抽象概念走向具体实践。目标可操作化后,我能清晰看到哪些孩子达到了要求,哪些需要支持。教育的真正进步,源于教师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孩子可触摸的经验。在这场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工具和明确的操作指南,让生态教育在小小果园里生根发芽。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