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友好视域下儿童游憩场的创生研究》2025.6课题组活动
聚焦月亮河生态案例共探游憩场优化路径
2025年6月16日,《生态友好视域下儿童游憩场的创生研究》课题组在幼儿园三楼会议室开展专题研讨,王怀兰、徐莺等核心成员围绕月亮河游憩场案例,研讨现状与优化策略。
回顾前期活动,孩子们在月亮河游憩场参与了蝌蚪观察、水质监测等生态活动,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生态教育与游戏融合不足,如池塘生态模型制作缺乏系统性;二是设施不完善,缺少固定的“生态工具站”存放竹筒等工具;三是教育元素碎片化,幼儿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认知不足,如“蚕宝宝为何只吃桑叶”的疑问未得到系统解答。
针对问题,团队提出“三区一墙一讲坛”的生态优化框架:在功能分区上,设置“水质监测区”“生物观察区”“生态建构区”,分别用于池塘水质检测、生物生长观察和生态模型搭建;互动设计方面,打造“生态关系探索墙”,将幼儿提出的生态问题转化为食物链模型等互动内容,同时搭建“生态小讲坛”,供孩子分享生态发现;环境与活动层面,围栏改用竹篱笆与攀爬植物以体现生态理念,设计“生态角色卡牌对战”等游戏融入生态知识,并延续“亲子生态监测”活动推动家园协同。
本次研讨产出《月亮河游憩场生态案例集(初稿)》,梳理典型活动案例;制定《后续活动方案》,规划“观察——实验——记录——分享”的教育活动链;编制《生态探秘手册(幼儿版)》,以儿童视角标注观察点。
活动构建了“实践——认知——传播”的生态教育模式,为生态友好型儿童游憩场的创建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后续将持续推进游憩场的生态化与教育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