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蕴藏着无限的知识与奥秘,吸引着儿童去探索和发现。亲近自然本是儿童的天性。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张:经常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他指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对于儿童的知识、行为和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通过与大自然的交流互动,儿童可以获得身体的发展与情感的陶冶,大自然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学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活力教育”为引领,坚持“科学引领、科教融合、科研提质”的原则,深入落实立德树人和科研强教战略,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明晰“让研究更聚焦,让方法更科学,让影响更久远,让发展更快速”的方向,扎实、高效推进幼儿园科研工作建设。坚持以“生态教育”为核心,依托构建“一米生态圈”的方式,运用文献研究法的方式梳理“一米生态圈”的理想样态,运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审视“一米生态圈”的现实样态,在实际对比中发现其中存在的实际困境。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萌发对于自然的热爱。
一、潜心理论探索,深耕课题领域
基于打好课题理论基础、保障课题研究正确方向、提升课题成员知识水平等多方缘由,课题组将始终坚持潜心探索,不懈追求科学真理。计划运用文献综述法的研究方式,在中国知网、百度文库等网站上通过搜索关键词,并且查找相关资料,针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和完善。坚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读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力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提供坚实的支撑;以明确的研究方向,确保科研的工作不偏离轨道,为开展构建幼儿园“一米生态圈”的相关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架构理想样态,审视现实样态
本课题中幼儿园“一米生态圈”的提出是基于前期园所正在研究课题《从“关系”到“观念”:自然主义观照下幼儿生态启蒙活动群的开发研究》以及幼儿在户外场域活动中的状态提出的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的搜索中并未有与之完全匹配的相关文献。为便于课题成员理解“一米生态圈”的概念,计划尝试架构“一米生态圈”的理想样态,将相对抽象的概念落地于真实的园所实际,在此基础上审视当前的样态,预计从中梳理出“一米生态圈”构建的现实困境。
三、聚焦幼儿实践,探索真实困境
为从多种角度完整梳理构建幼儿园“一米生态圈”的现实困境,课题组成员不仅局限于在理想样态与现实样态的对比中找出相对外在的原因,还将尝试从幼儿真实的实践与探索中,进一步梳理其中困境。课题组成员将实地观摩幼儿在班级“一米生态圈”开展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过程中的状态等,为后续提出更具针对性、更加完整的解决策略奠定重要的基础。
四、具体内容安排
时 间 |
活动主题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活动形式与内容 |
研究方法 |
预期成果 |
2月
|
架构幼儿园“一米生态圈”的理想样态 |
梳理幼儿园所要构建的理想的“一米生态圈”的特征、要素 |
线上、线下研讨 |
文献研究法 |
“一米生态圈”的理想样态的理性思考与文献梳理 |
3月 |
梳理当下幼儿园“一米生态圈”中的已有资源 |
梳理“一米生态圈”中的现有资源 |
观摩班级户外种植环境 |
现场观摩 |
幼儿园“一米生态圈”调查报告 |
4月 |
明确班级“一米生态圈”的现状及适宜开展的生态活动内容 |
审视现有“一米生态圈”中活动内容的适宜性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可利用、调整创设的主题要素 |
观摩班级“一米生态圈”种植环境
|
文献研究法现场观摩 |
班级“一米生态圈”资料 |
5月 |
对比梳理“一米生态圈”现实困境 |
将理想样态与现实实况进行对比,梳理、总结“一米生态圈”的现实困境 |
线上、线下研讨 调查问卷 |
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 |
“一米生态圈”的理想样态的现实困境梳理 |
6月 |
对构建“一米生态圈”研究策略的讨论1 |
明确“一米生态圈”的目标意义 |
线上线下研讨 |
文献研究法 |
“一米生态圈”的理性思考与策略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