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关心+”理念下儿童发展与空间融合路径
2025年5月28日,《“关心+”理念下幼儿园游戏走廊空间建设的研究》课题组在办公室召开专题研讨会。核心成员围绕机器人工坊与连廊的前期实践展开深度研讨,聚焦儿童发展需求与空间设计的融合路径,为打造支持自主探索与社交发展的特色功能区提供实践思路。
会上,教师团队结合各年龄段幼儿活动案例,系统剖析了现有空间的发展瓶颈。在机器人工坊,固定操作台的高度与幼儿动作发展需求不匹配,中班组幼儿操作设备时需要踮脚;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难以满足不同经验水平孩子的探索需求。连廊空间则存在功能混杂的问题,交通流线与游戏区域重叠,小班幼儿玩“过家家”时常因通道狭窄被干扰,且缺乏动态场景转换机制,雨天活动组织不便。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功能适配—动态响应—社交支持”的双空间协同改造框架。机器人工坊将优化设备人机工程,把固定操作台改为可升降式以适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肘部高度,同时将电源插座统一提升至安全高度并加装防护装置;还将打造磁吸式工具墙,实现基础零件与进阶套件的分层陈列,预留桌面临时改造空间支持孩子试错探索。连廊空间则会科学划分动静区域,用色彩标识区分通行道与游戏区,配置轻便折叠隔板实现空间功能快速转换,同时在拐角处设置低高度互动留言板,将墙面改造为可擦写磁性区域,支持儿童游戏计划的可视化表达。
本次研讨特别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改造理念。通过“观察记录—问题解构—方案共创—标准输出”的研究闭环,不仅为课题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范例,更通过“探索—调试—表达—反思”的活动链设计,让“关心+”理念融入空间细节,为幼儿园特色功能区的适儿化改造积累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