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系”到“观念”:自然主义观照下幼儿生态启蒙活动群的开发研究》10月学习资料: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策略的改进——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视角

作者: 时间:2025-10-31 点击数:

课题资料一:

     

              2025~2026 学年第 学期

内容

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策略的改进——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视角

时间

2025.5

形式

自主学习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阐释了个体发展是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中进行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等,本就是一种资源,能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思想信念、价值观念、艺术技能等,将传统文化引入幼儿园课程,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幼儿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发展离不开多层次环境的滋养。传统文化作为宏观与微观系统的重要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契合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特点,既能让幼儿在互动中感知本土文化魅力,又能筑牢文化认同与自信的根基。这启示我们,幼儿教育需立足环境系统理念,挖掘文化资源,为幼儿成长搭建更有温度的发展平台

记录人:子课题负责人陆莉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之于幼儿生命教育的适切性分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以及受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该理论将儿童的发展置于五个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具体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大系统和时间系统。各个系统相互影响与制约,共同作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生命教育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其核心价值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3'。幼儿生命教育则是面向0-6岁幼儿,帮助其认识和尊重生命,肯定自我价值,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种教育4。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本质上而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关注的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与相互作用中个体所获得的发展,落脚点为人的发展,强调以一种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发展。这与幼儿生命教育致力于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其完整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下反观幼儿生命教育,会发现幼儿生命教育开展的过程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一个涉及幼儿自身、幼儿教师、幼儿园、家长、社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人们反思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该理论来指导幼儿生命教育,不仅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和进一步落实。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系统性视角。该理论强调个体发展是多层环境系统互动的结果,这与幼儿生命教育 “促进幼儿完整发展、建立正确生命观” 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幼儿生命教育绝非孤立的教育活动,而是涉及幼儿自身、教师、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方主体的互动过程,五大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幼儿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以该理论为指导,幼儿生命教育得以跳出单一教学框架,在整体、关联的视角下落地,既为教育实践筑牢理论根基,也让 “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凸显生命价值” 的理念在多层环境互动中自然渗透,助力幼儿全面成长。

记录人:子课题成员1王怀兰

幼儿生命教育应关注人发展的系统性。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的过程。生命教育的内容贯穿人的一生,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到生命的消逝,包含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来考察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厘清生命教育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关注幼儿发展的系统性。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对幼儿的生命发展而言,首先便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生命安全的守护。树木的茁壮成长得益于其主人“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5)。幼儿生命教育也应遵循幼儿成长的规律,不可堰苗助长。从本质上而言,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基于此,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对自然生命成长的守护与关爱,还应蕴含对幼儿精神世界的引导与丰盈。除此之外,幼儿的生命教育还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从幼儿对自身生命的认知与接纳,到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保护,到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揭示的“系统性发展”本质,为幼儿生命教育指明了核心方向。生命教育贯穿人生全程,对幼儿而言,绝非单一知识点的传递,而是涵盖自然生命守护、精神生命丰盈的系统工程。遵循幼儿成长规律,不急于求成,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正如树木生长需 “顺木之天”。幼儿生命教育应兼具逻辑性与系统性,从引导幼儿认知接纳自身生命,到学会尊重关爱他人生命,再到守护环境、追寻生命意义,层层递进。这种贴合生态发展理念的教育方式,让生命教育融入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既守护了幼儿的生命安全,又滋养了其精神世界,助力幼儿构建完整的生命认知体系。


记录人:子课题成员1蒋红芳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下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策略的改进

(一)提升幼儿教师的生命素养,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在价值

幼儿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生命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生命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实施的效果。生命本身就是充满活力、有灵性且极富创造力的,幼儿教师实践生命教育的前提是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幼儿看作是拥有独立生命与无限潜能的个体。其次,幼儿生命教育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幼儿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及时更新和完善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元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生命教育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生命教育更像是一种情感教育,重在体验和感悟。充分挖掘与利用多元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活动,能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引导幼儿在行动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园内外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观察四季的变迁、植物的枯荣、动物的成长等生命活动现象,感悟生命成长的力量。传统节日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文化往往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结合节日的内涵来组织丰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感受─体验一分享一内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丰富幼儿生命教育途径,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以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问题,强调多主体参与互动与协作。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经常会涉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等环境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只有各个环境主体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和更多的“支持连结”,才能最大程度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并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因此,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幼儿园,还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

(四)注重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关注死亡教育的特殊性

幼儿生命教育内涵丰富,有其内在的完整逻辑和结构。从生命成长的纵向历程来看,涉及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与消逝;从生命展开的横向维度而言,包括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循序渐进,注重系统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在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方面,幼儿园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之中,借鉴生命教育课程的相关优秀成果和经验,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和本园生命教育开展的现状,编制生命教育的园本课程。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幼儿生命教育改进策略,精准抓住了“系统互动” 的核心要义。提升教师生命素养是教育落地的关键,只有教师怀揣正确生命观,才能传递生命教育的内在价值。多元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让生命教育跳出课堂,通过自然观察、节日体验等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模式,契合理论中多层环境协作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注重教育系统性与死亡教育特殊性,让生命教育涵盖生老病死全历程,兼顾纵向连续与横向关联。这些策略层层递进、多方联动,让幼儿生命教育更具实操性与完整性,助力幼儿全面构建生命认知。

记录人:子课题成员1朱晨玲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