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下幼儿生命教育实施策略的改进 (一)提升幼儿教师的生命素养,实现生命教育的内在价值 幼儿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生命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生命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实施的效果。生命本身就是充满活力、有灵性且极富创造力的,幼儿教师实践生命教育的前提是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幼儿看作是拥有独立生命与无限潜能的个体。其次,幼儿生命教育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幼儿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及时更新和完善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元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生命教育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生命教育更像是一种情感教育,重在体验和感悟。充分挖掘与利用多元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命教育的体验活动,能为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引导幼儿在行动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园内外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观察四季的变迁、植物的枯荣、动物的成长等生命活动现象,感悟生命成长的力量。传统节日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文化往往是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结合节日的内涵来组织丰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感受─体验一分享一内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丰富幼儿生命教育途径,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以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问题,强调多主体参与互动与协作。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开展经常会涉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等环境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只有各个环境主体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和更多的“支持连结”,才能最大程度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并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因此,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幼儿园,还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 (四)注重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关注死亡教育的特殊性 幼儿生命教育内涵丰富,有其内在的完整逻辑和结构。从生命成长的纵向历程来看,涉及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与消逝;从生命展开的横向维度而言,包括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循序渐进,注重系统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在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方面,幼儿园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之中,借鉴生命教育课程的相关优秀成果和经验,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和本园生命教育开展的现状,编制生命教育的园本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