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
活动主题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活动形式与内容 |
研究方法 |
预期成果 |
3月 |
《指导手册》与《资源库》试用启动会 |
解决课题成果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的转化难题,明确试用要求与反馈机制。 |
课题组会议,解读试用方案,统一观察记录标准 |
行动研究法 |
《指导手册(试用版)》及配套的《策略应用反馈表》 |
“关心+”在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应用探索 |
突破研究样本集中于“集体活动”的局限,探索在生活、游戏、运动中的师幼互动策略。 |
定点观察、案例记录与分析。 |
观察法、案例研究法 |
涵盖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关心+”互动典型案例集(一) |
4月 |
“一点三园”联合教研:资源库的教学化应用 |
解决资源库使用门槛高、与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推动资源在共同体内的共享与优化。 |
跨园所联合教研,围绕同一哲学命题(如“友谊”),分享各自利用资源库设计的活动方案。 |
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
“关心+”资源库(教学化应用V1.0)》 |
5月 |
长期追踪研究项目启动会 |
开启与小学合作的长期追踪,建立基线数据,评估“关心+”师幼互动对儿童发展的长期影响。 |
与实验小学县府街校区联合会议,商定追踪方案、工具与数据收集流程。 |
追踪研究法、调查法 |
《长期追踪研究方案》及《幼儿发展基线调查报告》 |
6月 |
“关心+”课程故事分享与提炼 |
如何将零散的实践案例系统化,提炼出可推广的课程实践模式,并向共同体辐射。 |
结合课程发布会优秀案例,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分享“关心+”课程故事。 |
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 |
《儿童哲学视域下“关心+”课程故事精选集》 |
9月 |
学期初复盘与计划调整会 |
总结上半年试用经验,分析《指导手册》与《资源库》的适用性与不足,明确下半年优化方向。 |
课题组会议,汇总分析反馈数据,研讨修订重点。 |
经验总结法 |
《2025学年上学期课题优化实施计划》 |
10月 |
《指导手册》修订与策略深化研究 |
基于试用反馈,解决策略表述不清、案例不足等问题,提升手册的指导性与实操性。 |
核心组研讨,增补典型案例,细化策略说明,优化语言表达。 |
行动研究法 |
《儿童哲学视域下“关心+”师幼互动行为指导手册(修订版)》 |
|
“关心+”师幼互动优质视频案例评选 |
积累直观、生动的实践证据,为教师培训与成果推广提供高质量素材。 |
征集、评选各园所教师的“关心+”互动短视频,并组织观摩研讨。 |
案例研究法 |
《“关心+”师幼互动优质视频案例库》 |
11月 |
课题成果辐射推广研讨会 |
探索课题成果在实验幼教发展共同体内推广的路径与机制,扩大影响力。 |
邀请共同体其他园所教师参与,通过公开课、工作坊展示课题核心成果 |
行动研究法 |
《“关心+”师幼互动实践模型区域推广方案(初稿) |
12月 |
年度课题研究总结会 |
系统梳理全年研究成果,凝练核心观点与实践模型,为结题做准备。 |
梳理物化成果,总结研究经验,讨论下一年度研究方向。 |
行经验总结法 |
《2025年度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及《课题成果总览》 |
理论学习活动 |
1. 儿童哲学经典理论与案例深度解读,深化对儿童哲学内涵的理解,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2. 关心伦理学的教育实践应用,深入理解“关心”理论,探索其在师幼关系构建中的具体路径。 3. 师幼互动质量评估工具的学习与应用,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为课题效果验证提供工具支持。 |
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文献与实践经验 |
每阶段重点学习,并形成与课题阶段研究现状的文献摘要 |
文献研究法 |
文献资源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