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课题理论学习——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方向与实践进路

作者: 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2024  2025 学年第学期

内容

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方向与实践进路

时间

2025.3

形式

自主学习

对劳动教育评价的指标、规范和制度进行战略性拓展,以顶层设计的思路建立细致完整和权责明确的评价体系,是未来劳动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兼顾劳动技能、劳动态度与劳动素养,尤其注重对学生劳动获得感的评价。[14]在评价标准上,体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体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评价对象上,体现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第二,建立一系列围绕劳动教育评价的长期监测、督导和反馈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和长期评价,并实现评价的长效性和常态化。第三,在聚焦学生评价的同时,应兼顾区域和学校层面的宏观评价,主要评估劳动教育环境是否达标、制度与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等。第四,应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评价的地位,以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各级各类教育中评优、评先和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建立一个全面细致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劳动技能,更注重劳动态度和素养,尤其是学生的劳动获得感,这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人性化。强调过程性评价和长期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劳动过程,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再次,将劳动教育评价扩展到区域和学校层面,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系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记录人:赵茹艺

 

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持续为劳动教育评价赋能,也为打造劳动教育评价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样态提供了无限可能。第一,全面记录学校内外的劳动过程和结果,有助于开展过程性评价。当前,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评价的难点。而信息技术有助于帮助获取学生家庭劳动的第一手素材,也有助于提升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第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了解学生在劳动中的情感变化。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获取视频和影像资料,而且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手段的干预下,劳动的情感和态度也能够通过一定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虽然借助智能手段判断态度和情感存在诸多欠缺,但是仍然能够为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三,有助于对劳动教育评价信息进行长期监测与分析。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评价电子档案袋,将多主体、多时空、多学段的劳动记录纳入档案袋,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素养等要素进行综合性长期评价。目前,芬兰开创了劳动评价档案袋的新模式,该模式以“全过程”模型为指导,兼顾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15]具备系统性、连贯性、综合性的优点,[16]可以为我国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劳动教育评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不仅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了全面记录和过程性评价的可能性,还为家庭劳动教育的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劳动中的情感变化,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智能手段的辅助评价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信息技术的长期监测与分析功能,使得劳动教育评价更加系统、连贯和综合,有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态度和素养。芬兰的劳动评价档案袋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示了如何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实现主观与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

 

 

 

记录人:嵇瑶瑶

 

以劳动教育评价为抓手,积极推动劳动教育需求与社会资源供给相结合,不仅是延伸劳动教育范围和提升劳动教育效率的有效方式,而且是促进劳动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便捷途径,有助于形成劳动教育与社会协调共生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可以在评价中引导劳动教育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劳动教育涉及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低效而且不切合实际的。政府应借鉴购买学位的经验,在社会层面引入优质的劳动教育师资和资源,打造优质的劳动教育育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在评价中引导劳动教育实训基地与社会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社会资源能够与劳动教育实训基地相结合,不仅可以大规模扩展劳动教育的覆盖范围,而且可以极大地缩减劳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劳动教育评价应从绩效的视角出发,引导教育管理机构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社区、企业等进行合作,在上述机构无教学和生产任务的间隙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领悟,进一步推动学生形成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7]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资源的引入,劳动教育可以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资源优化配置。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认识到,劳动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融入社会生产实践,通过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记录人:张雨佳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