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觉”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的自主实践。 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的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相融通,使人充分运用理性、感性以确证“事”的规律与人之生活意义的关联,由此逐步超越对人与物的依赖性,从而走向自主性与独立性。 在劳动教育中,教师通过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与进行适当的方法、原则方面的指导,给予学生将理论用于不同情境的机会; 学生则在操作与反思之中不断明晰所学内容、方法之于实践的价值与意义,并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尝试,由此将所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以“成事”。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化运用与自身经验的反思,从而促成自我观念的更新。 换言之,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于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而是在参与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反思与进行理论或观念的建构,由此启发学生在“成事”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将“事”的经验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精神资源。 “成事”:意味着主体以既有经验为基础介入日常生活实践,实现转识成智、知行合一,这是由内而外进行世界改造的劳动实践。 “成人”:意味着这个过程不表现为外在强加,也非依赖于外在灌输,而是基于个体自身的可能而展开的过程,是基于客观世界改造的自我塑造。 劳动教育应通过将“学习——思考——成事——成人”贯通,在既有德、智、体、美四育的知识习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与生活实践的交互生成,促进个体经验与外部世界变革的交互生成。 由此,个体自身的可能性才能得以充分展开,真正走向基于生命自觉的“成人”之途。 |